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研究生教育

“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35)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是培养农产品(可食性)、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方面人才任职资格的专业学位。本领域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承担食品加工与安全相关的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掌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食品加工与安全理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承担本领域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食品加工技术”:研究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研发新型食品及其加工技术,以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2.“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食品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与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健康。

3.“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可食性农产品及其制成品为研究对象,研究有害化合物残留、发生与消除、食源性病源生物污染控制、风险评估、食品无公害加工贮藏等。

4.“烹饪工艺与安全”:围绕农产品加工需求和餐饮业发展,开展现代烹饪技术、膳食营养与健康、烹饪原料安全保藏、烹饪机械设计制造及安全管理研究。

三、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修业年限最长不能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与导师指导

(一)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方式;实践研究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1、以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为目标。课程学习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校内集中学习。

2、以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

(二)学位论文导师指导

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或导师组共同指导,以校内导师为主,并负责思想教育、学习教育、培养计划制定及论文指导。校外导师重点参与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课题选择、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环节的指导工作。本领域研究生培养立足校内,必要时与相关机构联合培养。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论文开题。

1、课程考核

研究生所有课程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必须考试,选修课选择考试或考查方式,考查方法可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

2、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综合能力等。研究生中期考核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政治思想端正;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并成绩合格;学科综合考核合格;完成的课程总学分和学位课程学分应该达到或超过学校的最低培养要求。硕士生中期考核的结果共4个等级,分为:优秀、合格、警告(提交整改报告)、不合格(延期一年)。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的硕士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3、论文开题

硕士研究生须在第四学期完成论文开题,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在领域范围内公开报告,并广泛征求意见。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最低为32学分(其中实践环节6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26学分),课程学习16学时计作1学分。课程学分要求如下:公共基础课8学分(政治类课程3学分、英语类课程3学分、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2学分);学科基础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4学分;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如下:

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

年学期

备注

M999Z02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1秋

公共基础课

M999Z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6

1春

M999Z004

英语(专业学位)

2

32

1秋

M28Z999

食品科学专业英语

1

16

1秋

M999Z017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2

32

1秋

M28Z001

食品加工与贮运专题

3

48

1秋

学科基础课

M28Z002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专题

2

32

1秋

M28Z003

食品安全案例

2

32

1秋

专业基础课

M28Z004

食品产业信息与网络技术

2

32

1秋

小 计

17




M999X016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2

32

春秋季

必修

M999X017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1

16

春秋季

M28Z005

食品安全风险与评估

2

32

1春

至少选6学分

M28Z006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进展

2

32

1春

M28Z007

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控制

2

32

1春

M28Z008

农产品加工新技术研究进展

2

32

1春

M28Z009

现代食品生物技术

2

32

1春

M28Z010

现代食品工程与技术

2

32

1春

M28Z011

食品检验检疫技术进展

1

16

1春

M28Z012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

2

32

1春

小 计

9




补修

课程

17253502

食品工程原理



不计入

总学分

17253503

食品化学



17255508

食品工艺学



实践

环节

M28Z101

专业实践

6


春、秋

必修

小 计

6



其他

M28Z102 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2



必修,但不记入总学分

小 计

2



总学分

≥32

六、专业实践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事业生产单位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实践教学依托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单位以及导师的研究开发工作等途径完成。

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进入企业工作站进行实践的研究生,要同时填写进站申请表及出站学员考核表。实践结束后每位研究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践汇报和考核,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的学分。

七、学位论文

本领域研究生论文结合生产实践进行选题,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为目标,针对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中的产业规划、食品原料生产、产品设计、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等方面的实际案例,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和创新性成果,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发展。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需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造性。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八、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 5 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应有2名为校外专家。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应有1名应有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九、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科研成果符合《扬州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试行)》(扬大研院【2018】38号),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