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科研团队

益生菌与乳品加工研究室

益生菌与乳品加工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

 

顾瑞霞,博士,二级教授,博导。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江苏扬州现代乳业加工服务中心(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主任、扬州大学乳品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益生菌及其发酵制品等乳品科学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持国家863计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持获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68项、转化24项、获国家级新产品5项。

主编《乳与乳制品工艺学》等教材、专著12部,主讲博士研究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题》、《食品生物技术进展》,硕士研究生《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基础》,本科生《食品科学研究进展》《乳品工艺学》等课程。

先后被评为“扬州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厅先进科技工作者”“扬州市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乳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全国优秀奶业工作者”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

现为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乳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扬州市食品学会会长、《中国乳品工业》《乳品科学与技术》等杂志编委、国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许可条件审查细则修订小组成员、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先后被聘为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健康咨询顾问;维维集团、新希望集团、统一集团、皇氏集团、光明乳业、澳优集团等大型食品企业技术顾问。

研究室简介

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硕士导师12人,均拥有博士学位;团队建有  创新中心   及江苏省益生菌与乳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和江苏扬州现代乳业加工服务中心(中心)两个省级乳品平台;目前本重点实验室(中心)面积为2100 m2,建设了乳酸菌资源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乳品发酵研究室、功能乳品研究室、乳品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室、动物功能评价研究室、乳品中试车间(包括GMP发酵剂制备室)。

本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原值3000多万元。仪器包括厌氧工作站、荧光定量PCR、细胞融合仪、生化培养箱、Eppendorf荧光显微镜、冷冻干燥机、进口发酵罐,10L、30L及50L小试、中试发酵灌、超低温冰箱、高效液相色谱仪和GC-MS,质构仪,临界萃取仪、细胞破碎仪、进口紫外和可见分光光度计、冷库、层析系统、电泳系统、高分辨率第二向垂直电泳系统、等电聚焦仪、凝胶扫描成像系统和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梯度PCR扩增仪等,全面支撑实验室3大研究方向。

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转化20余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建设了我国最大的长寿人源益生菌种质资源库;主持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

团队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名。与维维集团、江苏宇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3个研究生工作站,其中与维维集团、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建设的研究生工作站均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毕业后就职于光明、统一、新希望、卫岗、维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团队乳业科技服务立足于江苏、辐射全国的方针,先后有40余项技术成果转化,并应用于江苏、上海、四川等地5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对于提升我省及我国乳业整体加工技术水平,推动我省及我国的乳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团队不断地加强国内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了区域型乳业新发展高峰论坛、第八届中国乳业科技大会等国内国际会议,来自国内外54所高校及科研院所、71家企业、26个省份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共同探讨了乳品行业科技创新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及乳业行业新热点。同时,实验室还多次赴加大拿、俄罗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与圣光机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及大蒙纳

研究室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共设以下3个研究方向:

1.益生菌资源功能挖掘:围绕乳制品精深加工,开展优质益生菌选育与功能挖掘和应用技术研发,建设我国人源益生菌种质资源库。

2.乳品精深加工:围绕乳品营养与功能,开展多菌株益生菌生长存活协同增效、酶法乳蛋白功能释放、特色乳营养与功能保护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巴氏杀菌乳、发酵乳、发酵乳饮料等产品生产科技水平,开展乳品加工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

3.乳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围绕原料乳及乳制品的生产、运输、贮藏、流通等环节,开展乳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研发,构建从牧草到乳制品全产业链的牛乳质量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体系。

联系方式

研究团队联系人:陈大卫,联系电话:15105271878,电子邮箱:dwchen@yzu.edu.cn

【近3年成果】

近三年实验室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1件,转化科技成果8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部分在研项目:

  1. 基于多生物学结构层次的特征功能组分功效评价模型建立及互作效应研究(2022YFD2101503),“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合成的群体感应调控机制研究(319720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植物乳杆菌对肠上皮细胞吸收不同短链脂肪酸的差异化调控机制(322723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 鼠李糖乳杆菌对热胁迫和氧化胁迫共同耐受的机制研究(322723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 基于哺乳期动物的四界肠道菌群功能评价模型建立及特征组分互作效应研究(2022YFD2101503-4),“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6. 母乳及婴配粉中益生菌分析方法开发及变化规律研究(2022YFD2101502-4),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部分论文发表情况

  1. Chen D, Liang Y, Liang J,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sryfm 1301 fermented milk on ra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23, 106(3): 1533-1548.

  2. Yan X T, Zhang Z, Wang Y, et al. Antioxidant capacity, flavor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H06 functional beverage fermented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a promising method to improve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flavor of plant functional beverage[J]. Applied Biological Chemistry, 2023, 66(1): 7.

  3. Liu X, Chen D, Li Q, et al. Effect of Complex Prebiotics on the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Ability of 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DALI02[J]. Fermentation, 2022, 9(1): 25.

  4. Wang W, Wang Y, Liu X,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ey Protein and Blueberry Juice Mixed Fermentation Gels Formed by Lactic Acid Bacteria[J]. Gels, 2023, 9(7): 565.

  5. Yan X, Liu M, Guo C, et al. Analysis of Metabolic Differences in the Water Extract of Shenheling Fermented by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Based on Nontargeted Metabolomics[J]. Fermentation, 2023, 9(1): 44.

  6. Yu Q, Wang W, Liu X, et al.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protection of probiotic bacteria in the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of a blueberry juice and whey protein fermentation system[J]. Fermentation, 2023, 9(4): 335.

  7. Qian Y, Gui-Bing L, Wen-Qiong W, et al. The mechanism of whey protein and blueberry juice mixed system fermented with Lactobacillus inhibiting Escherichia coli during storage[J]. Scientific Reports, 2023, 13(1): 6614.

  8. Qu H, Zhang L, Liu X, et al. Positive effect of Limosilactobacillus plantarum grx16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ra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iry Technology, 2023, 76(3): 710-716.

  9. Di L, Ma W, Kang W, et al.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cryoprotectants for high freeze-dried survival rate and viable cell counts of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J]. Drying Technology, 2023, 41(9): 1444-1453.

部分专利情况

  1. 顾瑞霞,吕田,关成冉,.一种提高牛奶酒发酵液综合抑菌能力的方法:CN202111579531.7[P].CN202111579531.7[2024-04-22].

  2. 陈大卫,任晨瑜,顾瑞霞,.一种具有耐消化应激及高肠道黏附能力的植物乳杆菌grx401及其应用:CN202111496871.3[P].CN113957021A[2024-04-22].

  3. 关成冉,袁园,顾瑞霞,.具有降解黄油能力的德氏乳杆菌及其应用:CN202110835732.2[P].CN113604385B[2024-04-22].

  4. 顾瑞霞,朱敏,陈大卫,.一种高品质火麻发酵乳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CN202010571686.5[P].CN111567619A[2024-04-22].

  5. 陈霞,马昕怡,顾瑞霞,.一种单层乳脂肪球膜的制备方法:CN202111586530.5[P].CN202111586530.5[2024-04-22].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