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社会实践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简报第三期

反哺家乡,扬大食品学子在行动

7月2日,来自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吴函薇同学在暑期返回了家乡。她回到村里后,从家门口路过,径直奔向村委会。“叔叔好!我是吴函薇,今天放假了,到家后想为村里做点事情,不知道有什么我能为大家服务的?”她向村支书叔叔提出了要在村里开展志愿服务。

在村里生活了近20年,吴函薇对村里的情况十分了解,她的村庄人口虽然很多,但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占了很大比例,村委会比较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条件,需要进行调研,但是村干部人手不足,吴函薇的到来,为村里调研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情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吴函薇对即将进行的调研活动感到十分兴奋,她说:“在这二十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将服从村委会干部对我的任务指派,吃苦耐劳,绝不喊累,我爱我的家乡,我会努力了解我们村庄的具体情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函薇在拟定调查方案)

(吴函薇)

乡约盛夏,防治痛风

7月1日上午,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识,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实践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筹备会在笃行楼SM401会议室成功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与人员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长王照、唐婷婷、周婉婷等二十余名成员。

(图为:7月1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识,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实践团队”团队在笃行楼SM401开展筹备会议,总图)

旨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实践团队依据社会近年来痛风年轻化趋势,并根据学院要求,开展了以“乡约盛夏,防治痛风”为主题的筹备会。会议致力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实践活力,稳固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和筹备,为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做好准备,以更好地服务并完成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图为:7月1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识,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实践团队”团队队旗展示)

会议开始前,团长王照向与会人员展示了队旗,并分发了队服。随后会议正式开始,王照对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工作和目标进行了介绍,并安排了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她着重强调了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并表示本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该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图为:7月1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识,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实践团队”团队在笃行楼SM401开展筹备会议,团长王照发言)

王照强调了宣传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向与会成员讲解了宣传手册上的一些内容。她展示了本次社会实践的调查问卷,鼓励大家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整改。

(图为:7月1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识,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实践团队”团队在笃行楼SM401开展筹备会议,关于调查问卷的整改)

为更好地宣传防治高尿酸血症的方法、诱因和危害等相关知识,成员们还进行了宣传视频的拍摄,并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此外,还成立了访谈工作小组,为后续的访谈记录做好了准备。

(图为:7月1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识,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实践团队”团队在笃行楼SM401开展筹备会议,宣传视频的拍摄)

团长王照对本次筹备会做了总结发言,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提问并了解相关工作。本次会议的顺利举行为未来的暑期实践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图为:7月1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识,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实践团队”团队在笃行楼SM401开展筹备会议,调查问卷以及抖音账号)

通过此次会议,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识,养治并举防痛风实践团队”为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准备,成员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乡村的防治痛风工作贡献力量。

(吴思瑜 蔡子晨)

“预制”未来 “医食”无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乡村振兴发展思路要更加开阔,基于盐城地区预制菜产业特色,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预制”未来、“医食”无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把握产业优势,助力盐城市大丰区的乡村振兴。

7月2日,团队进行项目讨论会议,明确成员分工,一起确立项目的主题思想和开展步骤,每位成员积极提出认为可以重点实地走访的乡村,互相说明选择实践地点的原因,商讨项目实际进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7月2日“预制”未来、“医食”无忧团队举行线下会议 孙雨欣供图)

(7月2日“预制”未来、“医食”无忧团队同步线下会议 孙雨欣供图)

会议过后,团队成员走访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据该社区负责人介绍,大桥镇流转土地1.2万亩,种植大葱、西兰花、洋葱、土豆等10多个品种的农作物,年产蔬菜8万多吨,是很好的预制菜原材料提供产地。团队成员随着负责人的脚步走入农田查看当季农作物生长情况,并与当地农民交流他们种植的方式、农作物周期、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等关于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时询问当地农民对预制菜了解程度和对于预制菜的看法,发现很多老农民并不知道预制菜,普及程度亟待提高。

许多农民表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我们用了一辈子,只会用老方法种地,比不过年轻人用的大机器,种出来的东西虽然少但都是个顶个的好,就是没办法卖出去。”这恰恰反映了乡村振兴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题,也是团队实践“预制菜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契机。这也成为了连接农民和食品企业之间的纽带,在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农民为预制菜企业提供原材料,企业为农民提供销售路径是“预制”未来、“医食”无忧暑期实践团队期望能实现的目标。

(7月2日“预制”未来、“医食”无忧团队在大桥镇走访农民 孙雨欣供图)

(7月2日“预制”未来、“医食”无忧团队在大桥镇考察 孙雨欣供图)

(孙雨欣)

垃圾分类 “酶”好生活

7月1日,为了确定实践活动开展的可行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真“酶”好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王倩的带领下进行了实践理论的实际操作实验。

据指导老师王倩介绍,团队项目实践的理论原理是采用碱催化法,通俗来讲就是将餐饮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具体可用实验方式是利用大豆油在不同化学催化剂作用下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团队成员刘轩卓表示:“尽管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实验,但是老师会仔细的为我们讲解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也学会了称量、加热、离心、GC检测器的使用等等实验操作。”指导老师王倩对于团队成员的表现,也做出了肯定:“每一位成员都很用心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未知的知识,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暑期实践项目的努力和决心,我相信他们一定可以成功。”

经历这一天的实验后,真“酶”好实践团队成功将理论实践应用到实际,开展预实验,明确研究目标和技术手段,为后续项目的实地走访、企业洽谈打好了基础。

(7月1日真“酶”好团队在实验室 刘轩卓供图)

(孙雨欣)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