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社会实践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简报第五期

为智能垃圾分类助力给美丽扬州添彩

7月5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真“酶”好实践团队来到了坐落于扬州市的江苏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进行访问。

(7月5日,真“酶”好团队在江苏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合影。刘轩卓供图)

访问期间,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在基地参观,并且向团队进行讲解。首先,工作人员介绍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的目的与它所发挥的作用,紧接着,工作人员向团队讲解扬州市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变化与升级,从起初的人工垃圾分类,到智能垃圾分类,再到有人员管理的智能垃圾分类。跟随着工作人员,团队来到基地的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和垃圾干湿分离工作中心,工作人员给团队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工作步骤,并指出现有工作方式的利弊。最后,团队参观了垃圾分类沉浸式体验馆,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的工作方法,即“五位一体,助力垃圾分类新时尚;五步工作,成就垃圾分类新时尚;五点示范,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图为7月5日,真“酶”好实践团队参观扬州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刘轩卓供图)

此外,团队与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当今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工作人员指出,现在的扬州,江苏,甚至整个国家,能够进行垃圾填埋的空间所剩无几,我们需要更好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来更高程度的循环利用垃圾,比如利用垃圾发电,生产建筑材料,或重新加工,让垃圾变废为宝等。

通过本次访问,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当今垃圾分类的方式与后期处理方式,也明白了现阶段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

(刘轩卓 马泽阳)

扬城烟火气,共创新“夜”态

扬州,一个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大运河的起点。作为扬州的“好去处”,瘦西湖长春路一带展示了江南水乡的“雅致”生活品味和吴越文化的厚重气息。7月3日晚,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尘世烟火气”集市文化调研团队来到长春路南侧的瘦西湖夜市,探访瘦西湖夜市的扬州美食文化长廊。

团队成员们步行进入瘦西湖夜市,眼前的古典灯笼、晕黄灯光和仿古摊铺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的江南。明亮、繁华商业景象与灯光、湖面倒影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光与水交织出的景色让人不禁感叹这是一次与非遗文化的独特约会。

为了更好地了解瘦西湖夜市的情况,团队成员们走访近20家摊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采访。据了解,瘦西湖夜市自2019年开始举办,每年夏天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年更是人潮如织,让摊主们满怀期待和热情。在喜樂造冰坊,老板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他独特的冰淇淋包装设计和制作扬州特色茉莉花口味冰淇淋的灵感,以及他对于坚持创新冰淇淋风味的追求。此外,非遗驿站的老板娘向团队成员们表达了对传承非遗文化的执着和持续丰富“文旅+非遗”的坚定信念,通过展示扬州国潮文化,让游客沉浸式地体验扬州非遗手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7月3日“尘世烟火气”集市文化调研团队成员对非遗驿站进行采访。杨璐欣供图)

瘦西湖夜市中琳琅满目的扬州小吃、老字号美食和非遗工艺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温馨、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氛围。一位游客感慨道:“非常感谢扬州政府创办这样大型的夜间文化集市,很大程度丰富了扬州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夜生活。富有特色的美景美食让扬州的形象更加立体,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当之无愧啊!”

“尘世烟火气”集市文化调研团队通过问卷收集和摊主采访,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并了解了摊主们和游客的需求。团队对集市规模、周边交通、治安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并对消费情况和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团队更好地了解了集市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为后期整理集市文化调研资料和推动扬州集市文化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有力贡献。

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调研,为扬州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好的集市文化体验,共同推动扬州集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潘婧雯)

“预制”未来,感悟现在

今年的暑期是我大一生涯结束,即将进入大二新生活的过渡期,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我从不同媒体了解到的关于食品专业热门的话题,我发现预制菜是行业发展新趋势,所以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了“预制”未来、“医食”无忧暑期实践团队——这是一个以预制菜带动乡村振兴为实践主题的团队。

团队第一次会议上,队长孙雨欣为我们讲解了项目的流程、意义和目的等,让我对团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对团队的归属感更强烈。在会议上,我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感想,也分享自己之前的实践经历。我总感慨团队成员能够一下子想到很多好点子,大家的积极和热情,让原本性格比较内敛的我也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当孙雨欣征求我们建议,有什么乡村符合团队实践要求,可以带队实地走访时,我是有点焦虑的,因为我不是盐城当地的居民,对盐城市大丰区的城镇的了解不如其他成员那么详细,所以轮到我发言时,她很快就发现了我的担忧。于是,为了帮助我更好的融入团队,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实践项目,她提供了很多关于盐城市的新闻网站供我去了解这个我之前很少接触的城市,也会耐心地为我讲解我对于项目不懂的方面。

(“预制”未来 “医食”无忧团队成员朱滢睿调查盐城市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

走访调研期间,我们走进田地,与当地农民进行深入交流。他们面对镜头,有的谨慎胆怯,有的热情大方,但无一不是朴实无华的,而我也总能被他们质朴的笑容感染到。大多农民都表示他们不知道预制菜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替他们感到惋惜,但看到他们劳作时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我又开始反省,是否真的应该改变他们老一辈的观念。后来我转念一想,他们不懂预制菜是什么恰恰反映了乡村振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同时,这也是团队实践“预制菜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契机。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帮助农民和食品企业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农民为预制菜企业提供原材料,企业为农民提供销售路径是“预制”未来、“医食”无忧暑期实践团队期望能实现的目标。

在实践开始的这些日子,我看到了善良且富有正能量的团队成员,看到了朴实却热情的农民,看到了为乡村振兴夜以继日工作的政府人员,看到了兢兢业业的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他们都是我前进的动力,是我遇到困难时坚强的后盾。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我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朱滢睿 孙雨欣)

实地考察,知悉社会声音——“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开展

食品安全研学活动

7月4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开展社会考察活动,对学校周边油炸食品的民意指数和用油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结合民情民意,探究大学城附近油炸食品辐射广度和受欢迎程度,助力推进更贴合民生的高校实验。

(7月4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在万达广场商圈开展油炸食品行情实地考察。余嘉怡供图)

实践团队带着问题,乘车前往商家——万达广场超食代炸串坊实地考察。通过与炸串店老板的交流,团队了解到店铺所在商圈的客源主要来自附近大学城以及周围居民区,并且年轻客人居多。团队走访万达金街多家炸串店,与店铺老板和堂食客人交流,了解到炸串店中炸淀粉肠、炸鸡排和炸臭豆腐等广受欢迎。根据店铺老板们的反映,起酥油的油品较差,大豆油、菜籽油的油品较好。联系团队实验目的以及专业经验,初步推测起酥油的使用会使油炸食品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增多。本次活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实地考察店铺,与老板和客人们交流,从社会声音中知晓人间烟火气,从民生民意中了解油炸食品产业现状,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驾护航。

(王志远)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