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看世界,“食”不我待——“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近日,“食”过“烃”迁实践团队的王志远、余嘉怡去往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街道,跟随该街道民生保障部组织绿洲社区、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会公益组织及暑托班成员开展“探索传统文化之美,体验非遗传承之妙”的“青”眼看世界主题活动。
为缓解青少年暑期“看护难”问题,帮助家长们减轻工作、家庭中的负担,同时也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充实愉快的假期,板桥街道未保站开办了“未保小分队——益学艺夏”暑托班。暑托班除传统的学业辅导外,还充分利用附近资源,围绕青少年思想引领、安全普法、实践研学、手工制作等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特别注重别样的实践体验,有参观污水处理厂、消防站、板桥生态园等。
这一站来到板桥生态园,这里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体验元素。绿意氤氲的草地上,工作人员及大学生志愿者们带领青少年学员们通过一些“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简单传统的团队游戏,培养青少年的协作、反应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在板桥生态园国韵讲堂上,非遗传承人向青少年们介绍板桥菜粑粑的由来及制作过程及技巧,并亲自指导他们实践操作。“食”过“烃”迁实践团队的成员也通过这次菜粑粑的实践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食品分类、科普食品安全及膳食健康。和面、揉面、搓团、上馅、包成团、放入模具…过程中青少年们通过亲身实践,相互帮助,懂得了食物的来之不易,了解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培养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真正做到“青”眼看世界。

(图为7月28日,“食”过“烃”迁实践团队成员及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与青少年们在板桥生态园做活动。余嘉怡供图)
随后,“食”过“烃”迁实践团队的成员来到南京市青少年宫,感受到了青少年宫在校外教育中起到的巨大作用。青少年可以通过青少年宫中的知识展板、文娱活动、兴趣课程等提前感知世界,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在这里,团队成员遇到了一批批自信且优秀的青少年们,从他们的欢声笑语和明亮的眼神中充斥了对未来的期望。团队成员随机采访了其中一个孩子,他说道:“我觉得我每天都很充实,我很希望也很高兴可以用学习到的新知识为国家做出贡献!”团队成员深深感悟到:孩子们用青少年的眼睛探寻世界,我们从他们的眼中看见未来。

(图为7月28日,“食”过“烃”迁实践团队成员在南京市青少年宫参观展览。王志远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食”过“烃”迁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也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中参与进来的新时代青年力量。不论是暑托班开办的非遗文化研学之旅,还是青少年宫为孩子们打造的兴趣之堂,都能让青少年们体悟到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化,用自己的眼睛探寻世界。各界力量将文化的种子拨向青少年们的心田,在未来定会在青少年们的眼中绽放绚烂的“文明之花”。

(图为7月28日,“食”过“烃”迁实践团队成员在南京市青少年宫为即将上场的青少年演员们化妆。余嘉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