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街“人气王”的前世今生——“食”过“烃”迁实践团队
对油炸食品市场深入调研
7月5日,食品科学与工程院“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对油炸食品市场深入调研。依据应采尽采的原则,对大学城周边商圈油炸食品进行多样化深度采样。汇集汇金谷商圈、万达广场商圈和三盛国际广场商圈的近五十种样品。结合民意指数,探究商圈油炸食品中的“人气王”,并对“人气王”的液相色谱结果进行关注。
近日,“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夜以继日,秉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践宗旨,以食品安全为己任,深度调查大学城周边三个大型商圈的近五十种样品。研学研讨过程中,团队将炸串分为“固定摊炸串”和“流动摊炸串”两种类型,并分析比较出了金街“人气王”——油炸扬城臭大元。作为“流动摊炸串”的商家头牌和扬州城的名小吃,金街“人气王”自然成为了团队的重点任务。“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对样品进行精细研磨破壁处理,从各个角度对金街“人气王”进行深度评价。通过等速离心、涡旋振荡和有机溶剂提取等步骤对“人气王”中的苯并芘和苯并荧蒽等常见的四种有机致癌物进行提取,研讨分析了豆制品类油炸食品中多环芳烃的特殊结构。

(图为:7月5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在实验室对金街“人气王”进行研磨破壁处理并进行学术研讨。许强申供图)
(王志远)
痛风防治,伴你我同行
7月5日,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食·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举行了以“痛风防治,伴你我同行”为主题的专家+患者访谈活动。本次访谈基于医患视角,深入了解患者具体情况,进一步推动了科普宣传的“专业化”“科学化”“可信化”。
当日,指导老师马文龙带领该团队成员来到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采访到了四名痛风患者。据团队成员了解,多数患者在患病前并不怎么忌口,饮食不当摄入了过量的嘌呤和糖分,而这恰恰就是导致高尿酸血症乃至痛风的罪魁祸首。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患者病情。王照供图)
患者们表示,出院后自己会把有关于痛风的前中期症状和缓解方式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同时也希望国家医疗科技的发展能够尽快探索挖掘出缓解治疗痛风的特效药,让更多痛风患者早日康复。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北人民医院询问患者病情。王照供图)
此外,风湿免疫科魏华主任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在研发用于痛风早期防治的特医食品,专门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早期防治。其中,青少年和大学生,是他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希望能从国家千百年的药食同源中挖掘出优秀的食材,从江苏省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近万株乳酸菌种质资源库中筛选出能够降尿酸的益生菌,开发出既有功效,又好吃的特医食品。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北人民医院访谈风湿科贾主任。王照供图)
本次医院访谈活动致力于将团队所了解的痛风科普知识精简提炼,使其从枯燥抽象的书本文字具象化、立体化、生动化。通过此次访谈,团队成员具体观察了痛风患者的发病症状,亲历了痛风的危害,更加坚定了痛风早期防治的重要性,为将来团队的进一步宣传和科普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北人民医院合影留念。王照供图)
(谢雨淇)
实践过半,总结筹划
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过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真“酶”好实践团队于7月6日上午9点在笃行楼s217进行了社会实践主题会议。
此次会议主要是对实践前期的公司和社区走访情况进行汇总,同时对接下来的实践活动进行筹划。会议中,王倩老师表示,总结归纳前期调查活动的情况对于本次社会实践意义重大,对如何实施下一步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

(图为7月6日真“酶”好实践团队进行汇总会议。刘苏雅供图)
团队成员刘柏麟和刘苏雅表示,江苏省垃圾处理普遍有以下问题:大多社区的业主对厨余垃圾分类的意识较为薄弱;社区垃圾处理有关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政府垃圾分类宣传不够积极等等。

(图为7月6日,刘轩卓同学在进行固定化酶催化——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实验。刘柏麟供图)
会议结束后,团队一行人又转移到实验室,将采集的样本进行处理,进行固定化酶催化的实验,研究厨余垃圾处理后的油脂如何转化为生物柴油,为油脂转化的规模化做好基础。
实验最后,王倩老师说,将实验室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是每一个食品科研人的愿望。厨余垃圾如何高效回收利用,是垃圾处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真“酶”好实践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资源利用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
(刘苏雅 李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