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合作 筑牢“食安城”
人民健康兴百业,食品安全利千秋。为进一步防范生产销售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百姓吃得放心,2023年7月6日,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刻安心志愿队积极响应扬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号召,灵活运用团队具备的专业知识,投身到扬州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建设中去。
为深入了解当前扬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在保障百姓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和成绩,明确团队实践方向,团队请来扬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盛军主任、邹勇平副主任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党委副书记杨晶老师、张琛副教授等专业人士,对团队的实践方案进行细致深入的指导。
首先由团队负责人吴玉琪同学介绍团队实践的具体内容、预期成果、前期宣传及快检车设计。团队实践方案设计得到了指导老师与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领导的认可。现场的其他实践团队成员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向盛军主任和邹勇平副主任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关于具体食品快检操作过程中的疑问,各方热烈讨论,为优化快检方案建言献策。
为解答团队成员们的疑惑,盛军主任结合扬州市当地的食品安全现状以及目前扬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已开展的快检活动成果,为团队实践方案提出了指导性见解。此外,根据实践的具体内容,盛军主任结合多年快检工作的经验,对检测场地与内容的宣传设计提出了宝贵建议。团队成员左右采获,团队实践内容也得到了充实丰富。
食品安全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本次座谈会,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到扬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所做出的努力,这也坚定了团队要灵活运用快检手段,向社会各界宣传食品安全与检测的重要性,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的决心。




(图为7月3日,扬州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对“食”刻安心志愿队进行指导。“食”刻安心志愿队供图)
(周欣诺 徐文杰)
痛风防治,伴你我同行
7月5日,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菌相食·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举行了以“痛风防治,伴你我同行”为主题的专家+患者访谈活动。本次访谈基于医患视角,深入了解患者具体情况,进一步推动了科普宣传的“专业化”“科学化”“可信化”。
当日,指导老师马文龙带领该团队成员来到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采访到了四名痛风患者。据团队成员了解,多数患者在患病前并不怎么忌口,饮食不当摄入了过量的嘌呤和糖分,而这恰恰就是导致高尿酸血症乃至痛风的罪魁祸首。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患者病情。王照供图)
患者们表示,出院后自己会把有关于痛风的前中期症状和缓解方式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同时也希望国家医疗科技的发展能够尽快探索挖掘出缓解治疗痛风的特效药,让更多痛风患者早日康复。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北人民医院询问患者病情。王照供图)
此外,风湿免疫科魏华主任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在研发用于痛风早期防治的特医食品,专门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早期防治。其中,青少年和大学生,是他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希望能从国家千百年的药食同源中挖掘出优秀的食材,从江苏省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近万株乳酸菌种质资源库中筛选出能够降尿酸的益生菌,开发出既有功效,又好吃的特医食品。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北人民医院访谈风湿科贾主任。王照供图)
本次医院访谈活动致力于将团队所了解的痛风科普知识精简提炼,使其从枯燥抽象的书本文字具象化、立体化、生动化。通过此次访谈,团队成员具体观察了痛风患者的发病症状,亲历了痛风的危害,更加坚定了痛风早期防治的重要性,为将来团队的进一步宣传和科普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谢雨淇)
团队协作,助力“精准营养”
民以食为天。为更加全面地剖析研究油炸食品、探索其可食用价值、实现“精准营养”的“二十大”目标。“食”过“烃”迁实践团队联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宠物食品科研团队对样品的钙磷元素进行测定,分析油炸食品的组成成分及营养价值。
7月6日,“食”过“烃”迁实践团队与宠物食品科研团队深入研讨不同类型食品之间的联系。研讨发现不同类型食品深层次的联系最终的落脚点为营养价值。基于营养价值,双方团队齐心协力,实现了技术互通,经验共享的合作模式。“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对样品进行称量、碳化及灰化。学习钙和磷的测定方法后,通过分光光度法和滴定法标定油炸食品的钙磷总量,研究热门夜市食品的营养倾向和可食用价值,旨在为食品科学实现精准营养的目标上贡献一份力。

(图为:7月6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过“烃”迁实践团队在元素分析实验室对样品进行碳化及灰化处理并进行学术研讨。王应权供图)
(王志远)
实践过半,总结筹划
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过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真“酶”好实践团队于7月6日上午9点在笃行楼s217进行了社会实践主题会议。
此次会议主要是对实践前期的公司和社区走访情况进行汇总,同时对接下来的实践活动进行筹划。会议中,王倩老师表示,总结归纳前期调查活动的情况对于本次社会实践意义重大,对如何实施下一步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

(图为7月6日真“酶”好实践团队进行汇总会议。刘苏雅供图)
团队成员刘柏麟和刘苏雅表示,江苏省垃圾处理普遍有以下问题:大多社区的业主对厨余垃圾分类的意识较为薄弱;社区垃圾处理有关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政府垃圾分类宣传不够积极等等。

(图为7月6日,刘轩卓同学在进行固定化酶催化——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实验。刘柏麟供图)
会议结束后,团队一行人又转移到实验室,将采集的样本进行处理,进行固定化酶催化的实验,研究厨余垃圾处理后的油脂如何转化为生物柴油,为油脂转化的规模化做好基础。
实验最后,王倩老师说,将实验室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是每一个食品科研人的愿望。厨余垃圾如何高效回收利用,是垃圾处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真“酶”好实践团队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资源利用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
(刘苏雅 李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