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社会实践

【食践育人】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简报第四十二期

小手牵起大安全:一堂暑托班的“舌尖守护”课——食品学子返乡志愿行记

在福建省龙岩市高新区(经开区)职工子女暑托班的教室里,来自食安2403班的刘佳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集趣味性、知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儿童食品安全启蒙课。当稚嫩的童音齐声喊出“老师好”时,她心底那份关于食品安全的使命感,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落在了肩头。

课堂之始,屏幕上出现汉堡、水果等诱人的图片时,孩子们兴奋地分享起了他们“最爱的美食”,气氛瞬间升温。紧接着展示的袁隆平爷爷耕耘在“超级稻”间的图片,则如同一座桥梁,将“吃得饱”的历史艰辛与“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当下责任巧妙连接。孩子们睁大了眼睛,明白了碗中米饭的珍贵,也懵懂地感知到,安全,是新时代餐桌上的另一份重量。

“五大危险信号”的破解是课堂高潮。当“发霉=毒毛毛”、“胀包=细菌放臭屁”这些充满童趣的比喻出现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争相指出图片中的“危险分子”——发霉的面包、鼓鼓的罐头、绿油油的发芽土豆。“过期=退休啦!”的生动说法,让检查包装日期变成了好玩的“寻宝游戏”。刘佳怡惊喜地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变成了敏锐的“安全探测器”,精准地捕捉着图片中每一个细微的“危险信号”。

最热闹的莫过于“打败细菌小怪兽”环节。刘佳怡邀请了几位小朋友上台演示“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孩子们念着口诀并配合着手部动作,认真又可爱。随后的“安全 or 危险”法庭游戏,孩子们化身为小侦探,根据屏幕上食物的图片判断食物的安全性,响亮地喊出了“安全”或“危险”。那份投入和笃定,是课堂最好的回响。

看着孩子们高举“我是食品安全小超人”的承诺,刘佳怡心中暖流涌动。这堂课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她看到一粒粒关乎健康与安全的种子,正借由童真的语言和互动,扎根于新一代的心田。当孩子们学会判断食物的安全性,检查食品日期,教会身边人七步洗手法,这份守护的力量,便从课堂延伸至每个家庭,终将汇聚成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坚固堤坝。站在讲台上的这一刻,她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讲台下那些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的认真,正是食品安全未来可期的微光。

(刘佳怡)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