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社会实践

【食践育人】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简报第四期

舌尖上的非遗之旅即将启程,“食寻非遗”实践团邀你共赴美味之约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非遗食品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当代青年作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更是要用创新思想让传统与未来接轨。由此,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寻非遗”暑期实践团队应运而生。

在前期的筹备阶段,团队成员精心准备、积极行动。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成员们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官网文件,深入探究扬州当地的非遗食品及其分布范围、传承现状等。同时,他们还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广泛收集关于非遗食品的资讯以及网友推荐,经过层层讨论与筛选,最终确定实践的内容为实地观摩非遗食品裔家牛肉的制作流程,并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其产业化发展现状。

7月1日,团队成员在笃行楼S402集中开会讨论。负责人韩文钰同学带领大家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包括实践的行程安排,以及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与目标,同时对团队成员进行分组、分工,将观摩非遗技艺、拍摄记录过程、文案撰写、发放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等各项任务细化并落实到每一位成员身上,确保后续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会后,团队正式开启实践的第一步——设计调查问卷。成员们分头行动,通过查阅大量同类型问卷案例,并结合牛肉非遗食品的特点,初步拟定问卷的大致框架,设计了面向普通消费者与从业者两类人群的两份不同调查问卷,从基本信息到保护建议,涵盖多个维度。初稿完成后,团队成员围坐讨论,共同逐字逐句打磨推敲,调整问题的顺序与表述,反复优化细节。过程中,团队的指导老师陈斌老师也提出关键性建议,他指出:“问卷中还应包括消费者对于同类产品消费习惯的调查。”

“食寻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在火热筹备中,一场非遗美食探索之旅即将开启!接下来的日子里,请大家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走进非遗美食,共同见证这项牛肉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伍树倩)


“与菌相食,养食并举”防痛风实践团——扬大学子“三下乡”筹备工作全纪实

“文案这样改可以吗?”“我觉这样会跟合理一点。”视频我们应该这么做。“7月1日到7月2日,尽管大多数同学放假已经离校回家了,但是在扬子津润园一楼研学空间,“与菌相食,养食并举”防痛风实践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即将开展的科普活动。该团队围绕高尿酸血症相关的知识科普,精心策划了三大核心环节: 生动有趣的情景剧演绎、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多方联动的食品开发。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加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对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发症的认知,培养科学的饮食运动习惯。

团队多名成员齐心协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视频剪辑和文案设计等方面各司其职,共克难关。7月2日,小组成员通过前期文献阅读,了解了不同年龄段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现状,以及获得了对高尿酸血症的具体认知。团队聚焦于视频处理与剧本创作,进而开始深入而科学的文案设计。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从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各期并发症状到科学的饮食建议,再到人群的运动习惯,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建议。经过多轮筛选与修订,一份既科学又实用的剧本终于诞生,为后续的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剧本排演过程中,节奏并非一成不变。“咔!”——可能是“演员”笑场忘词后的无奈;也可能是“导演”与团队对角色的理解出现偏差,火花四溅;或是“摄影师”捕捉到的镜头令人扼腕。但这些“停顿”绝非障碍,而是团队的调整契机。自责的“演员”身边,总有及时的鼓励搭上肩膀;对导演的要求存疑?“演员”们立刻坦率交流;而面对不如意的画面,团队则迅速反馈、协力调整,一次次重来,只为捕捉最准确的瞬间。在走走停停中,作品被一点点校准,向着完美推进。

聚焦于高尿酸血症这一疾病领域,马文龙老师指出其研究价值不仅在于普及相关医学知识,更具有深远的临床与社会意义。当前,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基数庞大,但深刻、全面的对高尿酸血症的防治仍然存在认知途径局限。因此,让更多人认识到高尿酸血症并懂得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

经过大家的齐心努力,第一阶段的任务圆满完成。“与菌相食,养治并举”防痛风党员实践团的成员们也将继续行动,争取为更多的人科普高尿酸血症,让大家真正地学到知识并运用到自身,为“健康中国”计划助一份绵薄之力。


(侯云添)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