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扬州大学第五十八期研究生“学术下午茶”学科交叉学术交流活动在扬子津校区笃行楼二楼模拟法庭成功举办、本次研讨的主题为:美好“食”光,安全相伴——“315食品安全”专题学术交流活动。这次活动聚焦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遵循食品基础构造、食品生产工艺、食品安全保护的研讨思路,旨在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科普食品生产相关的科学知识,提升食品安全防范的法律意识,从而进一步开拓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与专业素养。
本次学术交流会由扬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由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研究生会、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协办。应邀出席本次活动的点评嘉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慢副教授、法学院讲师谷超博士、旅游烹饪学院姜松松博士、法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黄柏璇老师、法学院研究生秘书苗朝阳老师。此外,来自三个学院的学术代表和百余名研究生参与此次活动。

王涛报告的题目是《糖化对芝麻蛋白致敏性影响》,王涛同学将芝麻蛋白分别与葡萄糖、半乳糖、乳糖和蔗糖糖化,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BALB/c小鼠模型、大鼠嗜碱性白血病(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及血清学实验,发现糖化有效降低了芝麻蛋白的致敏性,该项研究将为开发低过敏性芝麻产品提供新的参考。

徐双意报告的题目是《超声技术对低盐肉制品品质和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改良》,徐双意同学认为超声波作为一种新兴、绿色、安全和可靠的非热加工技术,其深入分析了超声波被应用于降低肉制品钠盐含量的诸多优势。

恽大为同学报告的题目是《花色苷在食品智能活性包装中的应用》,恽大为同学聚焦花色苷的pH响应变色功能可用于制作颜色指示剂智能包装膜这一特性,探究将天然色素花色苷用于智能和活性食品包装方案。

胡美霞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大麦芽苗中酚酸富集及其食品开发》,胡美霞同学利用水杨酸处理大麦芽苗,不仅激活了抗氧化系统,增强其抗氧化活性,而且增加酚酸生物合成途径中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促进了总酚酸的富集,该研究为以富集酚酸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依据。

吴天昊同学报告的题目是《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实践困境及对策建议》,吴天昊同学以《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条款为切入口,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案例分析以及司法解释的梳理,提出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议,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了参考。

李康华同学报告的题目是《“职业打假”中合法食品经营者权益侵害的法律救济》,李康华同学针对食品市场中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以索取高额赔偿为目的的乱象,对合法食品经营者的权益的保护与救济规划法律路径。

施文雯同学报告的题目是《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困境和出路研究》,施文雯同学发现一系列食品法治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监管体系上不完善、食品企业法律意识不足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等,需要从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个方面,构建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格局,充分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解璐渝同学报告的题目是《预制菜产业标准化发展中的食品安全监管路径探析》,解璐渝同学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在立法和执法层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监管的策略,旨在提升预制菜产业的标准化水平,确保食品安全,促进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食品安全任重而道远。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加强监管和法律制度建设,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正在学习食品专业的我们,平日里更应该关注到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对于其他人来说掌握了更多专业的知识,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让我们共同守护食品安全,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