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速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速递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我院两位校友参与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评选结果揭晓,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本次会议并为获奖人员颁奖。我院1983级校友堵国成教授和1985级校友牟光庆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堵国成校友现为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从事发酵工程和微生物代谢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奖励,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此次参与完成的“食品生物制造工业菌种高效选育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主要围绕食品生物制造“工业适配性强的菌种构筑难度大、工业菌种筛选效率低、过程控制精准性差”等难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创建了系列基于多维度调控元件挖掘和设计的工业菌种构筑新技术,构建了基于高通量筛选的菌种高效选育技术,建立了基于计算辅助的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体系,获取了系列原料转化效率高、生产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菌种,并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励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成果实现了相关工业生产菌种的国产化,对我国食品生物制造产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牟光庆校友现为大连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主要从事益生菌及蛋白质资源利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及市局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6项。他此次参与完成的“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项目,针对我国乳酸菌资源本底不清、缺乏有效收集保护、筛选技术滞后、优良菌株贫乏、高活性加工技术落后等长期性问题,项目组历经30余年研究,建成全球最大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和基因组数据库,保藏乳酸菌51286株,发明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通量精准筛选技术,筛选出优良特性乳酸菌104株,实现了我国乳酸菌菌种的自有化。攻克了乳酸菌代谢流调控培养和细胞损伤靶向保护工程技术,创建了国内最大的原料菌粉生产基地,推升了中国乳酸菌产业第一股(SZ300858)。创制了菌株高效互作和精准配伍关键技术,实现了乳酸菌在制剂制造、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的创新应用。近3年代表企业产生效益175.42亿元,打破了国外菌株、技术和产品垄断,扭转了我国乳酸菌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据了解,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