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速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速递 > 媒体报道 > 正文

媒体报道

【中国食品报】扬州大学“纳米噬探”团队 用创新技术筑牢百姓餐桌食安防线

在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里,试纸上细微的颜色变化,正牵动着“纳米噬探”团队成员的心。这里,不仅是“速测安”致病菌快检试纸的诞生地,更是一群中国青年用技术创新破解食品检测行业痛点的“战场”。

2025年7月,由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范晓星领衔的团队,在“建行杯”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中,凭借非扩增多菌快检噬菌体@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技术,一举荣获一等奖。这项从校园实验室走出的技术,如今已成为破解食品致病菌检测难题的“利器”。

2022年,范晓星在扬州一家大型食品企业参观时,听到一位检测员抱怨:“现在的检测试纸又贵又不好用,操作繁琐、等结果要半天,准确率还没保障,我们一年光花在检测上的钱就有几十万。”这一烦恼的背后,是更严峻的行业现状。团队后续调研发现,2024年我国因致病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近7000起,影响超3万人健康。而传统检测方法“价格高、耗时长、操作难、难同步”的短板,已成为制约食品企业发展、阻碍食安防线筑牢的“枷锁”。

“能不能用我们的专业,做一套快检技术?”范晓星牵头组建团队,开启了长达数月的深度调研。他们的足迹遍布省市食品检验所、高校研究所,访谈了专家教授、企业负责人、一线检验员及试纸研发者,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两个“潜力股”上:一是被称作“科技弃儿”的噬菌体,虽已被发现70余年,但应用极少,不过它能精准捕捉细菌,且来源广、成本低;二是纳米酶,接触细菌时可激发自由基让染料变色,稳定性极强。

一个大胆的设想由此萌生:若将噬菌体的“精准识别”与纳米酶的“显色信号”结合,能否造出快速、直观的生物传感器?

理想落地,第一步就难住了团队——建立足量的噬菌体库。自2022年9月起,团队成员化身“都市淘菌人”,在扬州各大农贸市场、商超收集了上千份污水样本,借助多组学联用技术“大海捞针”,最终筛选出数百株高效广谱、特异性强的噬菌体。至2024年6月,团队成功构建国内最大的食品致病菌噬菌体资源库之一,其中23株高效噬菌体还被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赋予编号,为技术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噬菌体库建成后,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如何让噬菌体与纳米酶“精准牵手”?初期采用的简单混合方案,检测速度毫无优势。团队反复查阅文献、开展实验,终于找到关键突破口——噬菌体捕获细菌的核心在尾部。通过优化静电作用与共价键交联技术,实现了噬菌体“尾巴朝外”的稳定固定,如同给噬菌体装上“精准锁具”,能瞬间“咬合”目标细菌。这一突破,让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小时,骤减至20分钟,且显色效果肉眼可辨。

最终,团队构建起三大核心创新技术,并针对多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开发特异性噬菌体复合配方,有效杜绝错检、漏检,让检测既快又准。

目前,该检测技术已在部分食品企业与检测机构开展初步测试。在上海一家企业试用中,初步数据显示成本或降30%以上、效率或提80%以上;扬州一家食品集团也将其试用于预制菜检测,为产品安全管控提供便利。

数百次实验迭代、无数次误差修正,这支年轻的团队用行动证明:从一张试纸的“精准狙击”,到整个食品检测行业的效能跃升;从一项技术的原始创新,到千万级市场的商业验证,中国青年能在食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

“用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技术,替代昂贵耗时的进口方案,让每一份食品安全检测都简单、可靠、可负担。” 团队成员金宇轩的话掷地有声。这把由青年智慧铸就的“生物锁钥”,正为更多百姓的餐桌安全保驾护航。

  (王妍霖)

报道链接:http://www.cnfood.cn/article?id=1959981868905500674

———《中国食品报》2025年8月26日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