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速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速递 > 媒体报道 > 正文

媒体报道

【学习强国】扬州大学“纳米噬探”团队用创新技术筑牢百姓餐桌防线

扬州大学“纳米噬探”团队用创新技术筑牢百姓餐桌防线

    2025年7月,由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三学生范晓星领衔的“纳米噬探”科研团队,在“建行杯”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中,凭借国内首创的非扩增多菌快检噬菌体@纳米酶生物传感器技术一举斩获一等奖。这项从校园实验室走出的技术,如今已成为破解食品致病菌检测难题的“利器”。

    2022年秋的一次专业实践课上,范晓星在扬州某大型食品企业参访时,检验员的一句吐槽让她心头一震:“现在的检测试纸又贵又不好用,操作烦琐,等结果要半天,准确率还没保障,我们一年光花在检测上的费用就有几十万!”

“能不能利用我们的专业特长,做一套中国人自己的快检技术?”带着这份使命感,范晓星牵头组建起一个团队,开启了长达数月的深度调研,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两个“潜力股”上:一是被称作“科技弃儿”的噬菌体,能精准捕捉细菌,且来源广、成本低;二是纳米酶,接触细菌时可激发自由基让染料变色,稳定性极强。

 一个大胆的设想由此萌生:若将噬菌体的“精准识别”与纳米酶的“显色信号”结合,能否造出快速、直观的生物传感器?然而,团队的研究刚起步就遇到了难题--如何建立足量的噬菌体库?2022年9月起,团队成员化身“都市淘菌人”,在扬州各大农贸市场、商超收集上千份污水样本,借助多组学联用技术“大海捞针”,最终筛选出数百株高效广谱、特异性强的噬菌体。

 如何让噬菌体与纳米酶“精准牵手”?噬菌体库建成后,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团队反复查阅文献、开展实验,终于找到关键突破口——噬菌体捕获细菌的核心在尾部。通过优化静电作用与共价键交联技术,他们实现了噬菌体“尾巴朝外”的稳定固定,能瞬间“咬合”目标细菌。这一突破,让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小时骤减至20分钟,且显色效果肉眼可辨。

 最终,团队构建起三大核心创新技术,并针对多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开发特异性噬菌体复合配方,有效杜绝错检、漏检,让检测既快又准。

 经过数百次实验迭代、无数次误差修正,这支年轻的团队用行动证明:从一张试纸的“精准狙击”,到整个食品检测行业的效能跃升;从一项技术的原始创新,到千万级市场的商业验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完全可以在食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目前,该检测技术已在国内部分食品企业与检测机构开展初步测试:在上海某企业试用过程中,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可降低成本30%以上,同时提升检测效率约80%。扬州某食品集团也将其试用于预制菜检测,为产品安全管控探索新方向。

本报讯(通讯员王妍霖)

报道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365932706012002827&item_id=12365932706012002827&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学习强国》2025年8月30日


地址: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笃行楼邮编:225127电话:0514-87978050院长信箱:spxy@yzu.edu.cn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